家长不会和孩子沟通?你可能一直在用错误的沟通模式

发布时间:2021-08-24 00:21 来源:华丽小传奇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,我们就开始怀揣最温柔的心愿,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,希望我们自己是天底下最懂孩子,最能和孩子好好相外的父母。

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,我们发现当孩子在成长中遇到挫折时,当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孩子的行为发生矛盾冲突时,我们困惑了、错愕了,我们甚至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了。

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,很多人都会用各自的出厂设置,也就是原生家庭和过去的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,去和他人沟通。

这种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,是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想法出发,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。

那么,如何打破这种困境呢?

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不同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,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沟通模式。

只有找准沟通模式,对症下药,才有可能实现顺畅、顺心的沟通,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亲子之间沟通模式可分为五种:

1、讨好型(只关注到情境他人)2、指责型(只关注到情境、自己)3、超理智型(只关注到情境)4、打岔型(都没关注到)5、一致性沟通型(关注到自己、他人、情境)

一致性沟通型

一致沟通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。

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,达到自我、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。

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,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,内心和谐平衡,自我价值感比较高。

比如:刚刚考完的孩子一脸不开心的样子,妈妈这时对他说:

“我看到你一脸的不开心,我担心你,我知道你平时学习很努力,希望可以取得好成绩,我们都希望付出努力可以换来收获,你和妈妈分享一下你的心情,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,看看问题出在哪里。”

在一致性沟通的状态下,我们尊重自己、他人与情境,容易培养出自我觉察、负责任的、开放的、关怀自己与他人的,高自尊、有价值的孩子。

讨好型

讨好型的人忽略自己,内在价值感比较低。言语中经常流露出“这都是我的错”,“我想要让你高兴”之类的话。行为上则过度和善,习惯于道歉和乞怜。

比如“妈妈不知道这双鞋你不喜欢,你想要什么样的?我明天就带你去买” 。“怎么,我给你买的这本书不喜欢?妈妈太没用了,明天我再去重买。

讨好型沟通的家庭,表面一团和气,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,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、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。

孩子在这种讨好型沟通模式中,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。孩子自己很少迁就父母,久而久之,对家庭成员缺少包容力。

指责型

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,习惯于攻击和批判,将责任推给别人。

“都是你的错”,“你到底怎么搞的”是他们的口头语。究其内在经历,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,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。

比如:“啊呀!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!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,我是你的佣人啦”。“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饭,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!”……

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——指责和埋怨。这种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“相互指责”的状态。

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,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、不欢而散,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,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。

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,被指责者或逆来顺受,或一味逆反、攻击性强,对子女人格的成长不利。

超理智型

超理智型的人极端客观,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,是否正确,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。

他们告诫自己:“人一定要有理智”,“不论代价,一定保持冷静、沉着,决不慌乱。”

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,举动合理化。而实际上,他们内心很敏感,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。

比如“妈妈,我要买球鞋。”“为什么要买?”“原来那双坏了。”“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?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?”……“好了,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,要知道爱惜物品。”……

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:

一是夫妻对孩子,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“超理智”;

二是父母“教育”意识、“规范”意识过强、戴着过滤镜看孩子,孩子的一切成就、优点都被过滤掉,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,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、警示、规范孩子。

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,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。

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“良好”效果,但从长远来说,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,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。

打岔型

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,习惯于插嘴和干扰,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。

他们内心焦虑、哀伤,精神状态混乱,没有归属感,不被人关照,还常被人误解。

孩子说:“妈妈,今天比赛跑步,我得了第一名,真开心!”妈妈说:“哎哟,你看你这身汗,脸上脏的,快去洗洗,穿上衣服,别着凉!”……虽然有问有答,但各说各的,没有互动。

孩子说:“妈妈,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书店,咱们去看看吧。”妈妈说:“怎么总花钱啊,从有了你,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。你看看现在,一个月生活费几百,你今天买这,明天买那,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,省着点吧……”

打岔型人最大的特点是,听到别人的一句话,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,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,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。

打岔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,一般情况下,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,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,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、烦人。

表面上,双方都在说话,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,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;另一种情况就是,家长在喋喋不休,孩子则陷入烦躁、焦虑,盼望着这种唠叨早点结束,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。

这种毫无效果的沟通,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还会使孩子及早出现对亲子关系的逆反和抵触,容易在成人后出现自信心不足,安全感缺失等问题,以及对应的一些行为问题。

提醒家长,值得注意的是: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,根本不会关注家长真正想说的内容,情绪发泄在沟通中占据上风,无法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。

熙桓心理

教育孩子的过程,恰恰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。

有的家长把自己生活中的不满和成长过程中的负面能量,不自觉地通过抱怨、指责以及对孩子不切实际要求等发泄、重压在孩子身上,久而久之,会出现和孩子无法沟通,家庭教育无效等情况。

想要教育好孩子,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其次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,做一个能不断学习,主动反思,读懂孩子的家长。

#教育心理学#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