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双减”过后,“鸡娃”已亡?孩子的学习天赋,其实全靠6岁以前挖掘

发布时间:2021-08-14 05:45 来源:北美家长日报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“双减”过后,补课机构一批地的倒下了,内卷严重的辅导课终于落幕。然而,家长们并来不及喘口气,因为随之而来的问题更让人头疼:没有了补习班,娃的学习怎么办?后“双减”阶段,如何科学鸡娃?其实,孩子到底如何学习这件事,真不是鸡出来的,而是有科学的解释。

作为人界的“神兽”,带娃是所有爹妈的修炼。

而在所有修炼中,辅导作业的难度堪比孙悟空被关进炼丹炉、被佛祖压在五指山下:崩溃无助且毫无出路

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一脸懵逼的娃,几乎没有家长能够心平气和地完成这项任务,无论你是人气明星,还是清华数学系教授

也正因此,当所有教培机构从业者们,都在为新近出台的「双减」政策哀嚎的时候,那些被辅导小孩折磨出暴躁人格的家长,却美得上了天。

“小学阶段明确作业布置量、严谨要求家长检查、批改作业、严禁超前培训”......

“双减”政策就像一个及时雨,将全国家长解放出来,意在传达一个信息:揠苗助长总会适得其反,与其强迫孩子学习,不如让孩子自我发掘来得关键。

那孩子要如何自我发掘呢?今天,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育儿界鼎鼎大名的专家,牛津的心理学博士,艾莉森·高普尼克

她是国际公认的「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」泰斗级专家,在她的《园丁与木匠》一书中,她通过用几十年的实验和观察,结合数据、模型、亲身经验,巧妙地把父母划分为「园丁」型和「木匠」型,为我们揭开了很多关于育儿的谜题。

艾莉森·高普尼克,《园丁与木匠》

具体来说,「木匠」就是那些沉迷鸡娃的父母。

他们的工作是打造出最符合检验标准的椅子或者桌子。

「园丁」类父母,则是通过悉心照料,让植物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、结出最丰硕的果实,他们引导孩子,而不过分拔苗助长。

你属于哪种父母?这两种父母到底又有什么不同?让我们共同揭秘......

01.

「园丁」与「木匠」,你是哪种爹妈?

首先,作为人类成长的自然探索期,童年的关键词就是「混乱」

在孩童阶段,人类的探索和变化能力都处于峰值,对所有事物好奇,对一切物质都有新鲜感。同时,也需要依赖于父母掌握正确的生存方式,茁长长大。

然而,却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多端、危机四伏、极具竞争的世界。 艾莉森·高普尼克说,如何引导孩子面对不确定性就是「会做父母」与「不会做父母」的分流点

你是园丁式父母,还是木匠式父母?

木匠式父母:孩子,这个世界太复杂了,我这里有套《过来人百科全书》,我将其知识全部授予你,你得好好学;同龄人竞争太激烈了,我们得提前规划好每个环节,千万不能出差错,一步错,步步错。

园丁式父母:这个世界永远都充满不确定性,没有所谓的「一招制敌」方案,孩子,我得教会你随机应变和适应能力;适者生存,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谋生手艺,你喜欢做什么?我们一起找找?

木匠的工作就是按照标准,通过自己精良的手艺,打造出最完美的物件,通过层层测试确保这个物件能够胜任其用途,制作过程容不下任何错误,每个步骤都要精准

园丁的工作则是给予种子一个安全、舒适的生长空间,勤于耕地、辛苦施肥,艳阳天搭棚、暴雨季挡涝,通过自己的精心栽培,呵护小苗茁壮成长为苍天大树

艾莉森·高普尼克博士特别指出,中产阶级总是难逃木匠的思维

因为所谓中产,正是凭借着知识和方法论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,坚信只要有好的方法和付出,就能成功。各类教育书籍、课堂,也在传达着:育儿就像管公司,掌握技巧方能出奇。

然而,木匠式家长面对一个很致命的问题:孩子是有自我意志的,不可能全部按你所想。如果你的目的是打造一把椅子,但结果出来了一个桌子,怎么办?

《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,放弃MIT全额奖学金出家为僧》的故事,相信大家都有耳闻。

这位武汉的小伙子打小就是数学天才,别人玩耍他做卷子,高三就选了国家集训队,拿下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,顺利进入北大学习,是父母的骄傲。

然而,他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在学术之外,我的心灵该何去何从?我把数学学好了,就能帮身边的那么多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吗?

显然,他并没有在数学竞赛里找到他的答案,再加上多年伏案做题造成的眼疾,柳智宇决定遁入佛道,出家了

柳智宇

父亲是物理老师,妈妈是工程师,他们对儿子本寄予厚望,马上就要走进MIT身居世界学者了,谁知他竟然出家了?这叫人怎么接受?

这就是木匠式父母的一个极端的挫败案例。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数学能力,却无视了他一次次的呐喊,“没意思”。

正如他本人所说,“他们(父母)所关心的是我的前途会不会受影响,而我所关心的,是一条心灵的出路。”

即便如此,我们也不能说这对父母不爱孩子,只是爱错了方式。既然出发点都是爱,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园丁一样,不为打造出跑得最快、学习最好,而是培育最健康、最快乐的、最充满幻想和可能性的孩子?

艾莉森·高普尼克博士就提出了四个孩子童年时期自然学习法宝,供每位家长抄作业

02.

孩子真正的学习途径是「听看玩练」,

而不是「培训」

园丁式父母最首要的责任,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包容,安全且稳定的空间。我们的目标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思考,而是让他们去探索如何思考。我们没法逼孩子学习。但是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,并加以引导

下面就是四个孩子在童年阶段,最关键的四个自然学习方法:听看玩练。

听:信任感是一切的基础

很多父母苦恼于「孩子为什么不听话」,苦恼于为什么孩子听不懂道理。

其实,孩子是否听一个人的话,首先取决于他到底有多信任这个人,其次才是说了什么。而信任,则是要从小建立。

在针对于3、4岁孩童的实验中发现,面对陌生人和妈妈,即便妈妈故意把玩具的名字叫错了,小孩也会选择相信妈妈说的叫法,就算陌生人的叫法是正确的,因为他更信任妈妈。

也就是说,孩子愿意与一个人沟通、提问,首先建立在他们是否有一个安全且可信赖的关系

在大火的网剧《小舍得》里,田雨岚的儿子,子悠特别喜欢踢球,但并不受田雨岚的支持,觉得踢球脏、耽误学习,非要换成奥数。

在儿子的强烈反对和泪水中,她才勉强答应推掉奥数课,继续踢球,子悠欣喜若狂,满口答应妈妈自己一定会好好学习。

然而,当她看到梦校翰林初中对学生的高要求时,就改变了主义,通知儿子,放弃足球,奥数课还是要上

图源:微博

子悠崩溃了,无法接受,但换了别人,谁又能接受呢?对妈妈的信任,也就在那一刻瞬间瓦解。

信任,才是沟通的基础,其次,才是沟通的内容。

提出问题,倾听回答,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至关重要的环节。

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被娃追着屁股问“为什么”的经历。美国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CHILDES,曾统计过,学龄前的孩子平均每小时要问75个问题。

这可是平均每分钟1.25个问题,就算是如来佛祖也可能会失去耐心吧!

然而,失去耐心而对孩子发脾气,可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。对还在摸索世界运作规则的他们来说,不仅希望知道「这是什么」,更希望知道「这个为什么是这样的」,好架构自己的个知识体系,所以才会不断地追问“为什么”。

因此,想要停止套娃,更好的做法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给孩子讲清楚,让他们把当中的因果关系全都理解了,没有什么暂时能想到的不合理之处了,才是获得宁静最好的办法。

园丁式父会认真聆听孩子说了什么,给予「走心」的反馈,且偶尔也问问孩子“为什么”,从而能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。

看:比起告诉孩子怎么做,不如直接做给他看

推特上流传过这样一张图:妈妈和孩子一起乘坐地铁。妈妈手里拿着一本书,膝上的孩子也拿着一本绘图。过路人都十分惊讶,追问这位妈妈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读书,而不是玩游戏的。

这位妈妈的回答十分经典:“孩子们不听我们的,他们模仿我们。”

这位妈妈可以说是为科学的育儿大师了,因为她知道,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,就是模仿

儿童是最好的模仿者,观察别人的行为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别人在做什么,并且通过重复相同的动作,将别人的行为内化成自己的东西。

你举手擦玻璃,他也照葫芦画瓢,拿着手绢摩擦玻璃。就像「小警察」一样,娃随时观察着你的一言一行。你做了什么、说了什么,都被他们记录在心。你的好习惯会被发扬光大,但坏习惯也难逃一样的命运——榜样的力量,在父母身上尤为显著。

正如地铁上看书的妈妈和孩子。她根本不需要要求孩子阅读,也无需为他定制读书计划,只要孩子看到妈妈经常拿起书本阅读,那孩子一定也会坐在妈妈旁边,装模作样的翻翻妈妈的书。这时候,父母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找到适合孩子读的书,放到他的手里。

一大一小,一起陷在沙发里,享受着晚间的阅读时光,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。

因此,在你要求娃去看书前,不如想想自己最近读了几本书;在没收手机前,看看自己的每日手机平均使用量。

与娃一起做事,不仅能够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,还能促进亲子关系,何乐而不为呢?园丁式父母,在向你招手。

玩:会玩儿的孩子更会学习,别阻拦

在听看玩练这四项中,可能最令人纠结的就是玩了。孩子整天跟小伙伴们一起打闹,尤其是小男孩,动不动就打成一团,这能行吗?

复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,相信很多人都在网上刷到过她的热门讲座,《为什脱单这么难?》。其实,她除了是性别研究的专家,对家庭研究也十分在行。

在她看来,儿时获得的快乐是成年后抵抗挫折的力量,玩就是学习、就是成长

沈奕斐

研究也证明了,小时候越是跟朋友们一起疯玩儿的孩子,长大后社交能力越强。朋友成群的孩子在社交时更会察言观色、随机应变,比起那些缺少社交的娃情商会更高。

同时,玩耍本身也是一个变化多端,充满复杂性的活动。童年拥有充足玩耍时间的孩子大脑也会被锻炼的更灵活,对事物更充满好奇心。

好奇心可是帮助人类能进化成智人的重要特质之一,也是助力科学进步最重要的素质之一。

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、美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,是“天使粒子”和“量子自旋霍尔效应”的发现者,他挖掘出了科学界花了80年都没有找到的答案。

谈及他是如何坚持不懈研究物理难题时,他说道,“看待科学常常诞生于极其平凡且普通的道理之中,而保持一颗好奇心,是发现科学真理的第一要义。”

张首晟

科研之路慢慢,如果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,如何才能坚持的下来?

不仅如此,拥有好奇心的孩子更具有冒险精神,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同一件事,长大后更具有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

因此,放心大胆地让娃和小伙伴在泥里摔跤,在大雨里奔跑吧,他们充分释放的天性,将会演变成珍贵的优点。

练:孩子上学后,做他的师傅

如果说孩子的自然学习是探索式的、发散式的,那么上学则是掌握式学习。掌握式学习强调的是将已有知识锻炼为第二天性,就像背乘法口诀一样,6乘8等于多少,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。

这也就是很多补习钻的空子:告诉孩子如何做题,手把手教会答案,保证成绩顶呱呱。

然而,对于任何学龄段孩子,最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并不是灌输式教育,而是学徒制

师傅从不会直接告诉徒弟答案,而是告诉徒弟一个方向,让他自己去探索。通过不断试错、碰壁,逐渐寻找到答案,修得功夫。

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。14岁的时候,达芬奇拜师佛罗伦萨著名的雕塑家和画家,安德烈·德尔·韦罗基奥。

然而,韦罗基奥并没有上来就教小达芬奇构图、色彩,而是 让他画鸡蛋,且日复一日地画鸡蛋,有时候方位不同,有时候是光线的投影不一样。

小大达芬奇很快就不耐烦了,追问师傅为什么总是让他画蛋,而不学些别的东西。

韦罗基奥语重心长的告诉他,“一千个鸡蛋里没有两个鸡蛋是完全一样的,它们多多少少会有不同,如果能够发现细微的不同,他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家。”

达芬奇觉得十分有道理,一心一意的开始画鸡蛋,并且一画就是三年,最终成为了一代宗师。

如果一上来师傅就告诉了达芬奇该如何观察、如何画画,徒弟怎么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?怎么有可能超过师傅,成为更优秀的画家?

园丁式父母也是如此。带娃学习、陪娃做作业,他们避免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在纸上,而是将解题思路告诉孩子,让他们自己去验算,解题,并检查他们是否有举一反三的能力。

03.

爱是矛盾的,成长也是矛盾的

总结来看,在《园丁与木匠》一书中,其实主要讨论了两种悖论:爱的悖论,和学习的悖论

爱的悖论:从牙牙学语的婴儿,到离开家自力更生的成年人,从「满世界找妈」,到「妈你别管我了」,所有父母都要接受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成长过程。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许不舍,也许放不下,但都需要认识到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并不完全在父母的掌控之中。

我们无法把全世界都给孩子整理好,所以必须交给他们独立意识。引导娃探索、与他们一起共事、该松则松,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独立感。

学习的悖论:玩耍也是学习的一种,在童年,玩耍越多的孩子大脑开发越全面。当然,没有一个家长会觉得孩子是不应该玩儿的,只是在读书、学习、写作业的压迫下,我们的孩子已经没有什么时间玩儿了

在2017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“阿凡题”,发布的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》中,中国小学生写作业时长平均每天近3个小时,超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,或居全球第一

如果之前是无可奈何,那么“双减”则是明文规定了小学阶段,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,三到六年级写作时间平均不超过1个小时。

舍不得与必须放手、万全之备与直面未来,当爹妈的永远在跷跷板上。

引用书中的一句话,“为人父母,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的艺术。”

我们需要让孩子摔跤,即使我们知道会痛;

我们要允许孩子走弯路,因为有些地点是必经之路;

我们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发自心底的爱,也要对他们的选择表示尊重;

毕竟,无论是木匠还是园丁式父母,出发点都是爱与成长

只是前者的方式方法,不如后者来得容易接受。

而要成为园丁式父母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:

了解孩子成长背后的原理,调节自己的焦虑,使用适合孩子的手法呵护他们长大,允许他们做自己,而不是标准化考试的产物

仅此而已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