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受害者转型“带货主播”,你愿意买单吗?

发布时间:2021-08-13 18:27 来源:新京报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在新闻事件发生时,他们是舆论同情的对象,是人们打抱不平相助的“弱者”;而如今成为带者的他们,又被指责用卖惨收割流量。

文1185字,阅读约需2.5分钟 

特约评论员 王钟的(媒体人) 编辑 李潇潇 校对 王心

林生斌还没从舆论漩涡中彻底走出,人们发现,不少昔日新闻事件中受害的一方,不约而同地像林生斌一样成为“带货主播”——张玉环之子张保刚直播卖家乡特产;“泰国坠崖孕妇”王暖暖的直播间里则是冬阴功汤、乳胶、泰式零食;江歌妈妈独立完成上货、整理、文案撰写,针对25岁-45岁的城市女性进行图文带货。

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利用影响力带货,其面临的道德压力显而易见。在一次“社会事件的当事人利用热度直播带货,大家都买单吗”的讨论中,反对者声音在80%以上。在新闻事件发生时,他们是舆论同情的对象,是人们打抱不平相助的“弱者”;而如今成为带货者的他们,又被指责用卖惨收割流量。

实施带货的前提当然是流量,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成为网络上具有话语权的人,是网络传播出现的新现象。新闻成为“爆款”以后,当事人的个人社交账号动辄获得几十万上百万的关注。然而,网友关注新闻当事人的期待,与新闻当事人面对海量关注的心态,在很多时候并不全然一致。

其实,当一起新闻事件在舆论关注下得到妥善处置,正义彰显之时,当事人的公共意义便逐渐消退。回归普通人的社会角色,也是他们走出伤痛的应有指向。

不过,在新的媒介传播模式下,当事人获得的流量渠道并不会立刻消失,新闻传播阶段积累的粉丝,就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资源。

▲“泰国坠崖孕妇案”当事人王暖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直播。

▲“泰国坠崖孕妇案”当事人王暖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直播。

消费者愿意选择受害者推荐的商品,可能出于两种心态:一种是对受害者的继续同情,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帮受害者一把;另一种则是理性消费选择,即直播带货的商品确实物美价廉,符合消费者的预期。不管哪一种心态起主导,交易行为既然产生,就受到市场规则的保护。

但要注意的是,不管这些“新晋带货主播”有没有继续突出曾经的受害者身份,他们都要意识到:在带货时他们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商品推广者,就是要为消费者做好服务。在选择带货品牌、产品时是否用心,出售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,带货话术是否与实际相符,才是衡量他们能否成为合格带货者的主要标准。

事实上,作为非专业的带货主播,这些受害者拥有的流量“红利期”往往短暂。他们迟早要告别受害者的身份,真正从伤痛和打击中走出来。对他们来说,不能止步于对过去知名度的消耗,而不妨在带货过程中,学习新的谋生技能,开拓新的思维理念,探索一条可持续的人生道路。

对受害者合理利用新闻传播阶段积累的影响力,人们不妨予以宽容和理解;但是,如果带货等行为偏离规范,面临的恐怕不仅是道德诘难,更有法律的制裁。